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食物过敏率大幅增长 呈现年轻化趋势 专家:过敏可防可治,警惕身边“元凶”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3/8/23 18:04:13

  过敏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进展的过程,很多疾病的发生都和过敏有关。食物过敏作为婴儿期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疾病,由于可能成为其他过敏性疾病的诱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令人担忧的是,食物过敏近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年间我国儿童食物过敏率大幅增长,从3.5%上升为11.1%,增长3.2倍。专家表示,除了气候和环境因素以外,现代生活方式中的许多因素日益成为诱发过敏的“元凶”;增强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主动规避过敏诱因,方能减少过敏性疾病发生。

多种过敏性疾病高发

  “过敏性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会长尹佳介绍,近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我国气道过敏、皮肤过敏和食物过敏的患者都在迅速增多,部分地区花粉症的发病率已经超过20%。

  尹佳说,低龄人群发病,尤其是低龄儿童食物过敏和特应性皮炎明显增多,这是我国过敏性疾病多发的一个显著特点。“我现在的门诊,患者几乎一半是儿童,跟儿科似的,诊室里得放很多玩具。这些孩子,有患上湿疹特应性皮炎的,有食物过敏的,有的连牛奶、鸡蛋、小麦都不耐受、都不能吃。”

  研究发现,持续1年以上食物过敏的婴幼儿,以后出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危险分别是短期食物过敏的3.4倍和5.5倍。另有一项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也发现,出生后头两年的食物致敏,增加了随后发生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的风险。

  为何过敏的人越来越多?尹佳认为,饮食、空气污染、药物、化学消费品、生活方式、气候、生物多样性、城市化、社会经济因素等外部环境因素,由代谢和炎症导致的身体内部化学环境因素等,最终会引发过敏性疾病。从类别来看,食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越发多见,多重过敏患者增多。

  气温升高、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使花粉季延长,花粉产量增大,在空气中浓度升高;极端天气导致的洪涝使大面积居住区域被水浸泡,空气中霉菌含量增高……正是气候、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让更多过敏原同人们“亲密接触”。专家认为,远离自然的现代生活方式中,到处潜藏着致敏因素。

牛奶蛋白过敏在婴幼儿中最为常见

  食物过敏正成为困扰全球婴幼儿的“流行病”。2013年发表在《世界过敏组织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全球儿童食物过敏调查的论文显示,在发达地区,婴儿期食物过敏的患病率最高达到10%,在中国等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中,食物过敏发病率也在上升,约7%的学龄前儿童受食物过敏困扰。食物过敏主要由空气污染等大环境导致的免疫发育迟缓、饮食结构变化和遗传影响所致。其中,牛奶蛋白过敏最为常见,多发于婴幼儿时期。

  牛奶蛋白过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些婴儿摄入牛奶或者相关乳制品后,几分钟或一两个小时内,出现急性瘙痒、红斑、呕吐、急性鼻炎或结膜炎等症状,一般为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另一些婴儿在接触牛奶蛋白过敏原两三天后,才会出现喂养困难、吐奶、腹痛腹泻、血便等胃肠道症状,部分还伴有湿疹等皮肤和呼吸系统症状,属于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在国内外,医生在临床上接触到的患儿更多属于后一种。

  在全球,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率为2.5%—3.0%,在中国还没有针对该疾病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2012年,重庆、珠海、杭州3个城市的儿童保健机构曾进行多中心大样本调查,显示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患病率为0.83%—3.50%。2018年,广东省7家儿童医疗机构针对6000多名患儿进行调查,显示两岁以下的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患病率为2.5%。

  调查显示,近些年,牛奶蛋白过敏的患者数量并没有太大变化。但在临床上,多位儿科、过敏科医生却明显感受到,咨询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家长在增多。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武汉儿童医院消化内科的线上咨询中,“最典型的就是牛奶蛋白过敏疾病”,个别医生一号难求。在武汉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梅红看来,现在父母对食物过敏越发重视,而且,牛奶蛋白过敏可以通过询问病史、看大便图片等进行线上诊断。

  目前,国内外相关机构都推出了不少关于牛奶蛋白过敏的诊疗指南。在中国,中华医学会2013年发布《中国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循证建议》,2017年发布《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诊断与管理专家共识》;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会也推出《中国婴儿轻中度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诊断和营养干预指南》。在国际上,英国于2017年牵头发布《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中的牛奶过敏指南》,都为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治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案。

调整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过敏

  过敏原虽然种类繁多,但仍可通过预防来有效规避。

  “总生活在室内,不晒太阳,不接触外头空气的人,容易过敏。检测发现,大部分过敏患者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特别低——缺少日晒、过度防晒的结果。维生素D低是容易发生哮喘、容易发生过敏的一个危险因素。”尹佳说,“我们在门诊检测发现,几乎多一半的病人维生素D3水平低于20纳克/毫升。”

  因此,接近自然,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过敏性疾病的重要途径。“采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你是不是更容易过敏。”尹佳说。

  “低龄儿童是预防过敏的‘重点保护对象’。”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主任医师关凯说,正确识别过敏现象,也是阻止过敏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外用某种日用品、食用某种食物或药物后总是伴随相同症状反复出现,应怀疑可能为过敏反应。

  一旦得了过敏性疾病,尹佳提醒,首先得去正规的医院查过敏原,找出来后就要用正确的方法去规避。“同时,我们建议做脱敏治疗。”她说,“虽然无法根治,但脱敏治疗是唯一能够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

  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刘光辉正考虑在国内组建儿科过敏诊治联盟。他认为,我国对整个食物过敏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经费支持少。他呼吁更多政府部门关注过敏的研究,儿科、消化科和变态反应科的临床医生也能共同合作,科学完善食物过敏指南,为医生的诊断提供科学指导。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8月23日03版)

  (责编:韩松妍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