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监管> 浏览文章
关于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3/2/27 10:56:46

  农村地区大中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较少,小作坊、小商店、小餐饮店、小摊贩数量多、分布散,食品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于食品安全规范不熟悉,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存在安全隐患极大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由于基层市场监管人员力量有限,面对如此量大面广、分布分散的生产经营主体,存在较大监管难度。提升农村食品监管力度,规范农村地区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必须加强农村食品监管队伍的整体建设。

  一是充实基层食品监管力量。“人少活多、力不从心”是基层市场监管人员普遍面临的现状,人员与职责的严重不匹配无形中也增加了履职风险。解决基层市场监管人员缺口是当前市场监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市场监管人员的业务技能学习、交流和培训,使其能够及时了解掌握新政策新法规、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让有限的监管队伍工作能量和能力实现最大化,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和安全协管员队伍,构建起“一县一局、一镇一所、一村一员”的监管体系,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提升监管服务的整体实力,增强监管服务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多样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营造浓厚监管服务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要补齐食品安全监管岗位设置与监管人员的缺口,提高食品专业监管人员在基层监管机构中的构成占比,确保满足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并建立激励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宣传典型,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提高基层监管人员工作积极性。并抓好科技装备提升,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食品检验水平,加强农村餐饮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提升农村食品风险反应能力和监管服务效率,切实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二是提升农村食品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由于食品行业从业门槛不高,在农村地区食品杂货店、小餐饮店、小作坊、小摊贩等业态数量巨大,食品从业人员结构复杂,职业素养也参差不齐。农村食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是保证加工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农村自办酒席及流动食品摊点是较大风险点,普遍存在加工场所简陋、卫生设施不规范、操作过程不规范等问题,甚至部分从业人员没有取得食品经营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一方面要开展农村食品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农村食品从业人员培训机制,提升其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督促农村食品从业人员认真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提升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农村食品安全水平,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另一方面要发挥负面典型的教育警示作用。对于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经营主体的从业人员要首先进行约谈,督促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切实提高食品安全和法律意识。对于约谈后仍不整改的作为负面典型进行通报,通过负面典型引导农村食品从业人员有所敬畏,从而恪守食品从业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身从业水平,牢守食品安全底线。

  三是提升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辨别能力。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依然存在,尤其在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还比较突出。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广泛采取农村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在人群密集的农贸市场设立展板、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公示食品检测结果,普及科学饮食知识及假冒伪劣食品危害,引导群众正确选购食品,增强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自我防范意识,让食品科学知识进村入户。另一方面要畅通农村地区食品安全投诉举报途径。加大投诉举报热线宣传普及力度,切实提升农村群众消费维权意识,依法落实食品违法行为线索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农村群众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执法人员要及时处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案件,从而做到食品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解决。并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自觉抵制“三无”“山寨”食品、商标侵权食品、劣质食品和过期食品,构建起行政管理、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形成食品安全工作的社会合力,营造食品安全人人参与的氛围,不断提高农村消费市场的食品安全水平。

  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关乎千家万户“舌尖上安全”。市场监管部门和各级政府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规范经营行为、保障食品安全,以更加坚定的意志、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更加务实的作风,夯实农村食品监管基础,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各项工作,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市场监管局一级行政执法员 冯海强)

 

《中国食品报》(2023年02月27日03版)

  (责编:王 宁)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