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韩松妍)9月1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打击侵权假冒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此次论坛以“保护知识产权、共享放心消费”为主题,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北京市政府、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消费者协会共同主办。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北京市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场监管相关部门以及部分国家驻华使馆、行业组织、企业代表参会。
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甘霖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一直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法治建设有序推进,重点整治扎实开展,司法保护大力加强,宣传引导持续扩大,国际合作深入拓展,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有效营造放心、安心、舒心、连心消费环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涛表示,我国消费发展呈现新趋势和新特点。一是品质消费日益向全领域拓展。近年来,我国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加快从“有”到“好”迈进。膳食质量普遍提高,谷物、食用油消费量逐年递减,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摄入量大幅增加。二是消费增长点主要集中在服务领域。服务消费成为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2016—2019年,居民人均服务消费年均增速为11.4%,高于商品消费5.9个百分点,其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16年的41.8%提高到2019年的45.9%。三是健康、安全、绿色的消费观念更深入人心。居民更加追求由内而外的健康,更加重视均衡的膳食、规律的锻炼,促进了有机食品等商品线上线下消费量的增长。四是城乡、区域之间消费落差明显缩小,中国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差距从2016年的近2.3倍缩小到了2021年的1.9倍。
现阶段,如何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中国消费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茅指出,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充分发挥消协组织的作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增长。要针对消费环境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加紧制定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规则,强化行政监管执法和刑事司法,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积极推动企业合规、行业自律、媒体监督、社会共治,学习借鉴国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有益经验,更加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既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需要。事实上,相关部门已纷纷通过多种手段来保护各方权益。国家知识产权局处长王琛介绍,中国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为权利人、创新者护航。民法典规定了故意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总原则。刑法修正案提高了知识产权犯罪刑罚。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单行法完成新一轮修改;严格规制商标恶意注册行为,加大假冒注册商标行为处罚力度;落实有关国际条约义务,加强法律衔接等。30个省(区、市)制定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地方性法规。10年来,知识产权保护法治保障显著增强,得到了全社会充分认可。
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李剑谈到,长期以来,中国法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对内外资企业、中外权利人一视同仁、平等保护,积极营造国际一流创新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发布《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划(2021—2025年)》《关于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人民法院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今年还发布了第一审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司法解释,把大量的案件下沉到基层,进一步优化、健全了管辖科学的司法保护体系,同时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三合一”改革,进一步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
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假冒,与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幸福感息息相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表示,中国政府重视知识产权执法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在增进对知识产权的理解和尊重方面有着长期且富有成果的合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期待与中国等所有成员国合作,携手建设更具创新和创造力、惠及所有人的全球知识产权生态体系。
“知识产权问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它不是一个国家单独面临的问题,而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李明表示,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更加紧密,知识产权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中国将会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严格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
“中国将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不断提升消费促进能力水平,为保护人类文明成果、保障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努力。”甘霖说。
《中国食品报》(2022年09月05日03版)
(责编:王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