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监管> 浏览文章
龙头企业携手反“内卷” 盐业:坚决向恶性竞争说“不”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8/7 16:46:16

  近期,食盐行业“内卷”现象突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行业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偏低、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仍然存在,低价无序的‘内卷式’竞争愈演愈烈,造成了盐业资源浪费、行业效益下滑等问题。”日前,中盐集团、江苏盐业、广东盐业、湖南盐业、鲁银投资、浙江盐业、江西盐业、云南盐业8家行业骨干企业召开了盐业反“内卷”座谈会,提出要坚决向恶性竞争说“不”,深化盐业体制改革,落实跨区经营政策,摒弃“低价换市场”的短视思维,积极推进差异化、高端化产品的跨区经营路径。

“三座大山”阻碍行业前行步伐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食盐行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多家代表性企业去年业绩下滑。“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行业‘内卷’的直接后果。”业内人士表示,整个食盐行业都在承受着“内卷”带来的压力,产能过剩、低价倾销和产品同质化已然成为横亘在食盐行业发展道路上的“三座大山”,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前行步伐。

  首先,产能过剩问题在食盐行业中表现突出。我国共有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约120家,食盐定点批发企业约1210家,这些企业为保证食盐质量安全和供应安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稳定我国食盐市场的压舱石。“但我国食盐生产企业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业内人士介绍,我国食盐消费量年均约1200万吨,产能过剩,食盐产品积压,市场供过于求,企业为了消化库存,不得不采取降价等手段,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低价倾销现象也屡见不鲜。部分第三方配送商通过跨区域窜货、绕过正规渠道压低价格,看似“惠及消费者”,实则破坏市场规则。定点批发企业因成本压力被边缘化,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消费者权益。“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也使得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中,对行业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业内人士如是说。

  此外,市场上的食盐产品种类虽然繁多,但在品质、功能等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大多数食盐产品在基本成分和用途上相差无几,缺乏独特的卖点和差异化竞争优势。消费者在选择食盐时,往往难以区分不同品牌和产品之间的差异,这使得企业只能通过价格战来吸引消费者,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内卷”。

盐业龙头主动参与秩序建设

  在此背景下,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保障产业链各方权益、坚决抵制“内卷式”竞争势在必行。8家行业骨干企业在座谈会上共同发起了“摒弃内卷 竞合共赢”联合行动,携手反“内卷”。

  一是科学调控产能,维护产销平衡。加强行业协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控产能规模。推动以优质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杜绝盲目扩张引发产能过剩;通过合理限产、有序减产等方式缓解供需矛盾,提振市场信心。

  二是抵制低价“内卷”,守护合理利润。抵制低价倾销、低于成本价销售等行为。拒绝跨区域低价倾销或通过电商平台冲销等手段扰乱市场的做法。合理制定食盐产销各环节价格体系,保障生产、批发、配送、零售等全链条各环节的合理利润空间,筑牢公平竞争的行业根基。

  三是坚守盐改初心,优化产品结构。加大低钠盐等健康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力度,以产品创新和品质升级引导科学用盐,在破解同质化“内卷”的同时,助力提升国民健康水平。

  “这标志着盐业龙头企业正从逐利逐量转向主动参与秩序建设。”业内人士如是说。

创新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路径

  龙头企业携手反“内卷”,号召行业不要“卷”价格,将有效维护市场秩序,构建良性竞争环境。的确,盐业要“卷”的不应该是“价格”,而应该是创新。业内人士分析,当“价格战”的道路越走越窄,创新成为食盐行业摆脱恶性竞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创新,企业能够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食盐行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健康化升级、功能化延伸和绿色化转型3个方面。

  在健康化升级方面,低钠盐、富硒盐、天然海盐等功能性产品不断涌现,食盐正从单纯的调味品向健康载体转变。《中国食用盐行业现状深度分析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24—2031年)》显示,我国是全球食用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每日食用盐摄入量远超过推荐摄入量,“减盐”已升级为国家层面的健康工程。在此背景下,低钠盐等健康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出新品低钠盐品种——颗粒低钠盐、低钠研磨盐。京东超市联合中盐上海市盐业有限公司发布的《食盐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24年上半年,低钠盐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0%,其中纯净度更高的低钠湖盐成交额同比增长225%。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青睐,为食盐企业的健康化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功能化延伸也为食盐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日化盐、医用盐、水处理盐等细分场景产品不断涌现,为食盐行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广东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以生态海盐为原料,打造出生态海盐小青柠汁饮料、生态海盐菠萝汁饮料等产品。这些创新产品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来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食盐功能化的需求还将不断增加,这将促使企业加大在这方面的研发和创新力度。

  绿色化转型同样是食盐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淘汰高能耗产能,布局绿色矿山与低碳工艺成为企业的选择。云南省盐业有限公司昆明盐矿拟投资4.48亿元,采用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实施昆明盐矿60万吨/年制盐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为行业低碳发展探路。该公司的普洱制盐分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覆盖产品生态设计、温室气体减排、碳抵消机制等八大维度的全链条减碳体系。同时,公司加速布局光伏储能、碳补集技术,计划2028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推动生产全周期“近零排放”。在未来,绿色化转型将成为食盐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那些能够率先实现绿色转型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业内人士指出,回归理性、敬畏规则、专注创新是食盐行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大企业要共同维护市场秩序,杜绝产能过剩,抵制低价倾销,打破产品同质化,推动盐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5年08月07日04版)

  ( 责编:王佳仪)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