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辽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辽宁蓝皮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1)》。
《辽宁蓝皮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1)》是辽宁社会科学院连续推出的第26本有关辽宁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的年度性研究报告。本书认为,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辽宁经济逐步摆脱疫情影响,经济运行渐回常态,呈现“逐季回升,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全省社会形势稳定,社会运行和发展态势良好,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就业形势稳中有进,养老服务和社会治理等社会领域发展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展望2021年,辽宁省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辽宁需全面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重要战略部署,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发展格局,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在“开新局”中稳中求进,平稳运行。
辽宁具备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但风险和挑战仍较大
蓝皮书指出,“十三五”时期,辽宁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具备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有雄厚物质基础和良好支撑条件等比较优势。辽宁是工业大省、农业大省、海洋大省、科教大省、文旅大省,工业门类齐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优势突出,区域位置优越,人力资源、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明显。二是有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战略机遇,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将不断提高,辽宁将走上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三是有发展生态全面优化的良好预期,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正在加快形成,辽宁将成为投资的“洼地”、创业的“乐土”。
同时,辽宁经济修复和复苏中面临多重风险与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疫情对逆全球化的影响短期内仍然不会消除。辽宁经济复苏并不平衡,沈阳和大连作为辽宁经济复苏的两大引擎,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的经济总量排名继续靠后;同时省内各地区结构分化进一步加剧,一些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城市在这次疫情中下滑明显,这些将影响辽宁经济修复的可持续性和质量。疫情冲击下非金融部门总债务增长再度加快,宏观总杠杆率上扬,借新还旧压力较大。2020年以来政府部门逐渐成为加杠杆的主体,地方政府显性和隐性债务压力加大,随着宏观政策逐步转向常态化,非金融企业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债务风险可能会加速释放。
2021年辽宁经济将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运行总体平稳向好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国内经济受到较大冲击,辽宁经济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从总体上看,辽宁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基础上,辽宁积极推进复产复市,2020年全省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呈现出“深V型”的回升态势。2021年,辽宁经济将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运行总体平稳向好。
新冠肺炎疫情是2020年辽宁经济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全年经济运行来看,基本遵循了“疫情冲击—疫后修复”的逻辑,从季度GDP环比来看,经济修复动能逐季趋弱,季调后的GDP环比增速逐季回落。2021年辽宁经济继续呈现疫后复苏态势,增速预计将提升至6%左右,呈现前高后低、坡度较陡的走势。受基数因素影响,前两个季度增速可能冲高,但经济环比修复动能趋弱,微观经济主体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仍然持续存在。
辽宁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出现短时扭曲,未来或有望修复
蓝皮书指出,从三次产业看,2020年以来,辽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小幅下滑。
从三大需求看,受疫情冲击影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波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拖累项。后续随着经济继续修复,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背景下,经济增长趋于正常化,经济结构扭曲的情况将有望好转。
工业生产反弹迅速,但修复力量趋于见顶。受行政性的复工复产政策支持,工业生产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逐步反弹,2020年4月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即实现正增长,此后,受出口高增长和国内生产补进度的支撑,工业生产仍持续保持较高速的增长。未来工业生产修复力量有可能趋弱:一方面国内需求尚未完全恢复,需求不振导致生产走弱;另一方面随着海外供给改善,出口交货值对工业生产的带动弱化。
服务业复苏相对较为滞后,但持续修复仍可期待。2020年12月以来,大连和沈阳等地疫情再次出现多点零星暴发态势,各地政府呼吁居民“就地过年”,元旦、春节假期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或将弱化。未来几个月随着疫苗普及、气温升高病毒活性减弱,服务业的持续复苏仍可期待。
新动能逆势增长,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望继续推动新动能发展。随着我国高科技企业将产业链转向国内,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推进,加上高科技产业主要为资本密集和智力密集型,全省部分高技术行业和新产品快速增长。同时线上消费、线上教育等应对疫情下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行业出现较快增长。
辽宁省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蓝皮书指出,基层社会治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实施网格化基层社会治理,2020年辽宁省更是推出“党群一张网、服务叫得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该创新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将党建网络、政府服务热线、8890呼叫平台等各类网络服务功能整合成“一张网”,打通影响基层治理效率的壁垒集中服务。同时坚持以群众诉求处置为中心,完善办事流程,减少琐碎程序,让社区居民少跑冤枉路,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感。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考验。全省各地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有效应对疫情。沈阳市沈河区委政法委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途径,在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社区通过网格化建设,形成了农民工志愿者服务队伍,该队伍也是基层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组织之一。在疫情期间,农民工志愿者自发组织对社区进行义务消杀,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采取轮驻形式开展工作,复工复产随叫随到。截至9月,农民工志愿者队伍为沈河区23个社区4000多个单元楼进行消杀,受益群众达20余万人。总体看,辽宁省各地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了许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方式,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辽宁应抓住机遇,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
蓝皮书指出,数字经济作为未来我国经济的主要形态、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新动能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国内外抢占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新高地。辽宁应抓住机遇,把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作为推进振兴发展取得新突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依托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使之成为推进振兴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加快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建设,提升数据价值化水平。数据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和基础。辽宁应早谋划、早动作,抢占先机,精细科学地做好制度设计,推动政务数据开放和共享,开发利用数据资源,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提升数据资源的价值,充分释放数据要素发展红利。
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协同发展,为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推广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鼓励、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着力发展数字产业化,促进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推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重点发展软件业、集成电路制造业,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电子商务等应用平台建设,增加信息消费。
着力推进治理数字化,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场景和制度保障。重点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省各级政府、各层次政务活动的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加强信息共享,增加数字服务供给,推动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和服务效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021年辽宁省财政收入将保持1%~2%的稳定增长率
蓝皮书指出,截至2020年底,辽宁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0.57%,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比重达到1.37%,已经达到往年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呈现恢复态势。
随着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的逐渐释放,财政收入降幅将会不断缩减,但在短期内仍要接受收入负增长的现实,并努力增加消费税、资源税、环保税等税收收入。可以预期2021年辽宁省财政收入将保持1%~2%的稳定增长率。这主要是由于减税降费政策已经开展了几年,特别是2018年与2019年辽宁省减税降费规模迅速扩大,政策合力进一步释放,政策滞后反应会带来更大财政收入增长的基数,加之扣除物价增长,真实的财政收入增长处于很低水平。另外,个人所得税补缴税款可能会带来税收收入一定程度的增加。对于政府性基金收入,预期不会有太大提高,这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定位的变化,土地出让收入难以有大幅度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全国范围内税收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的现象已经在2013年出现转折,即税收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已经成为常态。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2020年及以后税收收入增速仍然会低于经济增速,减税效果继续显现。在中央与地方财力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的政策导向下,可以预期辽宁地方收入分配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针对财政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中央财政仍然会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以调整。(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