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培育“6+1”重点产业、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实践进程中,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以下简称“乌木龙乡”)炭山村探索出一条极具辨识度的智慧养殖新路径。通过“耳缺”为生猪建立专属身份标识,构建全流程可追溯管理体系,为当地养殖技术带来重要革新,推动永德县特色农业升级发展。
走进炭山村“油葫芦猪”养殖基地,5.1亩的场区规划规整、功能分区明确,保育舍、妊娠舍、育肥舍等现代化养殖设施配备齐全,为生猪生长营造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环境。截至目前,基地生猪总存栏量达600余头,其中核心种猪全部从国家育种中心引进,从源头保障了种群基因的优良性,为后续养殖效益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人员察看基地种猪情况
“猪耳朵上的‘耳缺’,就是它们的‘身份证’,每一头猪的编号都独一无二。”养殖户李忠全指着生猪耳朵上的标识介绍,这套看似简易的身份识别系统,是猪场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抓手。依托这套系统,每一头出栏生猪都能清晰追溯其父代、祖代的完整系谱信息。“一方面能有效避免近亲杂交,保障种群健康稳定;另一方面可精准筛选遗传性状优良的种猪,从根源上提升猪肉品质与养殖效率,让养殖更有‘科技含量’。”李忠全进一步解释道。
据悉,该基地以育肥猪销售为核心业务,同时延伸产业链至上游环节,重点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改良技术,为周边农户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服务。这种“基地+农户”的联动模式,打破了技术推广的壁垒,让科学养殖理念与先进技术精准下沉至生产一线,切实帮助农户解决养殖过程中的实际难题。
如今,李忠全家的养殖基地服务范围已辐射乌木龙乡5个行政村,直接惠及3000余户农户。这个曾经的小猪场,不仅实现了每年约400万元的毛收入,更通过持续供应优质猪精、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带动整个区域的养殖业逐步向标准化、品牌化方向转型,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刘秀能 穆永耀 吴蔓 杨石凤)
《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12日04版)
( 责编:王佳仪)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