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收完水稻,地里的秸秆处理最让人头疼。要么就地焚烧,污染环境还不安全;要么就得人工一点点往外运,费时费力还不划算。如今,我们将秸秆进行离田打包、粉碎加工再还田,实现了将其变废为宝。”近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通达镇革新村,种粮大户杜庆雨指着田间忙碌的打包机,深有感触地说。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效率日益重要的背景下,农业可持续性已成为国际优先议题。秸秆还田作为资源循环利用方式,能改善土壤理化及生物特性,减少农业浪费。我国作为秸秆生产大国,年产量约7亿吨。近年来,我国持续探索秸秆利用路径,通过秸秆还田,减轻焚烧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秸秆打包机正在作业 于海静 摄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至诚镇药洪村的田间地头近日一派繁忙景象。割灌机有序清理田边杂草与灌木,还田机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均匀抛撒,大马力翻耕机牵引翻转犁来回穿梭,把粉碎的秸秆深翻入土,整套机械化作业让秸秆在田间完成“变身”,成为滋养土壤的天然肥料。
“秸秆还田就是把收获后的秸秆就地粉碎、抛撒并翻埋入土,让其自然腐熟,把秸秆中的养分完整保留在土壤里。”通江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工作人员一边向村民演示作业流程,一边发放技术宣传资料,详细讲解这项技术的优势,“秸秆还田不仅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还能直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在“公司+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的带动下,秸秆还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通江县种植大户周建介绍,今年他所在的公司在毛浴、至诚等多个乡镇流转1500余亩土地,种植玉米、油菜、高粱等作物。收获后,公司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投入80余台(次)专业机械,为周边乡镇完成1万余亩秸秆还田作业,既提升了土壤肥力,又大幅节省了种植成本。
“我们鼓励村集体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通过翻压还田、覆盖还田、留高茬还田等多种技术,解决了全镇1.2万余亩作物秸秆的处理问题,实现农业降本增效超80万元。”至诚镇副镇长路珂说。秸秆还田不仅杜绝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还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通过提升土壤肥力减少了人力与化肥投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今年以来,通江县以至诚、涪阳、广纳等10余个乡镇为重点,全面推进秸秆还田工作。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还田作业13万余亩,土壤肥力显著提升,化肥施用量减少约20%,有效降低了农业种植成本,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让“田间废弃物”焕发新价值
在革新村广袤的水稻田里,一台大型秸秆打包机正在高效作业,如“钢铁母鸡”般将散落的水稻秸秆“吃”进腹中,片刻后便从尾部“吐”出一个个圆滚滚、紧实饱满的草包,整齐有序地排列在田埂两侧。这标志着通达镇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秋整地同步进行的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与效益。
望着打包现场忙碌的场面,革新村党支部书记杜洪启介绍说,秸秆离田打包的好处显而易见,首要便是省时省力,降低劳动强度。过去秋收后,农民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清理秸秆,往往要持续半个多月。如今机械化打包作业效率数倍提升,一台机器单日可完成数10亩地的秸秆打包。
说到秋整地的好处,通达镇永跃村负责人韩立家介绍,秋整地最大的好处是抢农时,为春耕“减压”。北方春季气温回升快,土壤解冻后适宜播种的时间短。通过秋整地,提前完成土地翻耕、平整和起垄等工作,来年春天只需根据墒情适时播种,大大缩短了播种周期,为农作物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往年春天光整地就得忙上一个月,还总担心赶不上好墒情。今年镇里推动秸秆离田和秋整地一起进行,现在地整完了,冬天我就能安心规划明年的种植,再也不用春天手忙脚乱了。”永跃村村民朱成看着整好的土地,满脸欣慰。
同样在打包秸秆的黑龙江省同江市青河镇东利村东安屯农户景有介绍:“我们3辆车一起工作,平均一天能打包30多垧地,以前秋收完,看着这满地的秸秆真是犯难。烧了会造成污染,不烧又影响来年春耕。现在好了,打包拉走,地里干净了,我们心里也彻底敞亮了。既给土地‘减了负’,又为环保出了力,一举多得。”
据介绍,通过秸秆打包机将秸秆进行打包回收再利用,不仅从源头上掐断了秸秆焚烧的隐患,避免了浓烟污染空气,更破解了传统秸秆随意粉碎还田易导致的土壤板结、病虫害残留等问题,为下一季农作物生长筑牢土壤基础。回收的秸秆经过粉碎、发酵工艺成为牛羊爱吃的青贮饲料,与畜禽粪便混合腐熟后化作改善土壤肥力的有机肥,甚至通过生物质转化技术生成可供暖发电的清洁能源,每一条路径都让曾经的“田间废弃物”焕发出新的经济价值。
以科技培育全新绿色产业链
以科技赋能农业发展,将秸秆综合利用与秋整地作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心头患”,更激活了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青河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李岳说,青河镇以“还田为主、离田为辅、因地制宜、分类处置”为原则,同步推进秋收与秸秆综合利用。目前,青河镇已培育2家专业秸秆打包作业主体,配备先进机械20余台,每天全镇打包作业能力达6000亩。通过青河镇东强村秸秆站产业项目,将秸秆离田后的资源化利用推向深入,初步形成了收储—加工—转化—增值的闭环链条,实现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这样的转变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一套系统化、产业化的秸秆治理新模式正在发挥作用。在同江市,“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赋能”的创新机制,正推动秸秆完成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的华丽转身。田畴间,机械化打包、粉碎还田等作业高效衔接;车间内,秸秆被精深加工为优质饲料、清洁能源与栽培基料。这套覆盖收集、运输、加工、转化全环节的产业化体系,不仅根治了秸秆处置难题,更培育出一条全新的绿色产业链,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高伟 孙立国 武奎玉 缪海月 梁晨)
《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12日04版)
( 责编:王佳仪)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