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落实“藏粮于海” 囤实“蓝色粮仓”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2/4/8 12:21:12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过去一年,我国沿海地方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9万亿元,达90385亿元,比上年增长8.3%,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海洋渔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养捕结构进一步优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不断加强,绿色、智能和深远海养殖加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5297亿元,比上年增长4.5%。”自然资源部4月6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充分展示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与韧性,也见证着新时代“藏粮于海”的实践。

激发海洋科技力量新活力

  让鲑鳟冷水鱼类在我国较温暖的海域存活,一直是个难题。经过多年寻找,学者发现,在山东日照以东有一处黄海冷水团,水质适合此种鱼类生存。2011年开始,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和他的团队走上科研攻关之路,研发出不少“黑科技”。“通过注水注气,养殖设备采用‘沉浮机制’:夏季表层海水过热时,可下沉至深处的冷水团;秋季表层海水适宜时,可上升至水面。水温难题破解了。”董双林介绍,加上鲨鱼防护、鱼鳔补气、死鱼回收、鱼群监控等自主技术的保障,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类实现了重要突破。如今,我国用海洋科技“养出”的三文鱼,与国外主产区相比,成鱼快、品质优、病害少、人工与物流成本低。水温适宜的前提下,每年可收获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超过1500吨。

  随着海洋科技的不断创新突破,我国在深远海智能养殖上再掀浪潮。与此同时,攻破渔业“芯片”“卡脖子”的翻身仗也不断打响。

  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家队”,山东青岛成为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养殖浪潮主导品种的研发地,已成功培育推广水产良种30余个,引进和选育水产新品种20余个,在国家认定的海洋类水产新品种中,约80%源自青岛;去年9月,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如东基地成功捕获了上百尾棘头梅童鱼野生鱼苗,目前,该基地已基本解决了棘头梅童鱼亲本驯养、饵料投喂、营养强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今年计划进一步强化棘头梅童鱼种鱼培育,全面推进人工繁育工作;在日照,盛隆水产与山东海洋生物研究院合作,自繁自养绿鳍马面鲀,实现了由池塘化养殖向工厂化养殖转变,并开始向海洋牧场发展。诸多渔业“芯片”的“卡脖子”难题正逐步被破解……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的潜力。“沿海地方坚持海洋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纷纷推行‘揭榜挂帅’制度,激发海洋科技力量新活力。同时,加大多元化资金投入,支持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海洋产业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在《公报》解读中指出,我国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关键领域技术取得了新突破。

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加快

  “2021年,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456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1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5635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5.0%、33.4%和61.6%。”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为《公报》中的另一亮点。

  河北乐亭是全国渔业重点县,近海渔场是对虾、毛虾、梭子蟹、银鱼等海洋经济品种的天然生长繁衍场。在乐亭县兴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基珍出生的姜各庄镇中海滨村,村民们靠海而居、靠海吃海。可后来杨基珍发现,渔业资源正在严重衰退,人工和燃油成本却越来越高,加之当地政府也在鼓励渔民“弃船上岸”,于是,杨基珍想换个营生。2013年,杨基珍带头创办专业合作社,125户“单打独斗”的养殖户共同投资兴建海域使用面积为7.25平方公里的海洋牧场。“海洋牧场里,海洋生物可形成完整生态食物链,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乐亭县水产中心副主任刘卫滨介绍,海洋牧场中每投放1立方米人工礁体,每年将增加10公斤左右渔业资源量,牧场的贝类养殖产量、品质明显提升。如今,在杨基珍和渤海渔民们的努力下,当地海洋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得到保护,昔日资源濒临枯竭的海域化身“蓝色粮仓”,反哺地方水产育苗、加工、销售、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在海南三亚,渔业转型正在“往深海走”,通过探索引进“船型网箱养殖、大型养殖平台”等养殖新模式,把深水网箱与海洋牧场以及休闲渔业相结合,形成“养殖+生态保护+休闲渔业”的新业态。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柯用春介绍,目前三亚已批准4个海洋牧场建设区域,分别为东锣西鼓海洋牧场、东西瑁洲海洋牧场、三亚湾海洋牧场、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其中,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于2019年12月25日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第五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目前,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投放礁体总计4.25万空立方米,附着海洋生物的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各种水泥礁体及船型礁建造起来的鱼礁区形成了良好的渔场,生态修复效果显著,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已经成为国内海洋牧场建设的排头兵。

  “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试点有序推进,截至2021年底,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36个。优质海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深远海养殖深入推进,亚洲最大深海智能网箱‘经海001号’顺利下水并提网收鱼,全潜式深海养殖装备箱‘深蓝1号’首次实现三文鱼规模化收鱼。”崔晓健表示,2021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快,海洋资源稳定供给能力显现。

未来发展路径更加明晰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印发的《“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为促进涉海相关行业发展,《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十四五”全国渔业发展规划》等相继出台。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和部分沿海城市也先后印发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划。2021年5月,福建省出台《加快建设“海上福建” 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计划到2023年,打造出海洋渔业等六大千亿产业,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左右;6月,浙江省发改委举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新闻通气会,谋划提出了海洋经济实力稳居第一方阵、海洋创新能力跻身全国前列等五个总体目标;同月,山东省委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从推动陆海统筹、提升海洋科技实力、深化改革开放等七个方面着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伴随着政策的密集出台,在争做海洋强省上,沿海省份出现了“千帆竞渡”的局面。占据地球表面面积70%以上的海洋,正成为沿海省份日益重视的对象。

  “2021年,涉海政策密集出台,‘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路径更加明晰。2022年,虽然疫情影响、国际地缘政治紧张等不确定性因素仍在持续,但海洋经济持续恢复和向好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崔晓健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着力保持海洋经济主要指标在合理区间运行,持续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顾雨霏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04月08日01版)

  (责编:顾雨霏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