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食品专业人才“养成记”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11/26 15:26:14

  丝状真菌微生物蛋白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AI驱动膳食花色苷稳态化加工技术、果蔬汁超高压杀菌技术装备创新应用……近年来,我国食品科技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的背后,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不断创新方法和模式,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走出人才培养的“围城”

  剑河食用菌菌酱、纳雍滚山鸡、织金南瓜粉、龙里食用菌刺梨饮料、兴仁薏仁米茶……近年来,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不断推“新品”,带动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动”,而这离不开其对专业人才的培育。

  作为一所涉农工科职业院校,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紧紧围绕贵州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开展人才培养,构建“七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精准调整专业结构,做到“有什么产业,就开办什么专业”,把招生、培养、就业放到产业链上。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目前成立了10多个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的任务就是助推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对人才的孵化、对科研的孵化、对产业的孵化,再通过产业学院解决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问题。

  “传统课程体系存在设置单一,涉及领域狭窄,综合性弱等弊端,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业内专家表示,食品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更新换代快,对相关人才的要求高,如果高校不及时调整课程和教学方法,易陷入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的困境。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主动在地方产业发展中寻找科研课题,并由教师牵头立项,学生参与项目开展,师生共创,相互融合。学院在现有的两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圣农食品学院和武夷茶学院的背景下,依托圣农技术中心、圣农食品创新中心、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大武夷茶产业技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创新平台,共同组建高水平应用型学科团队,协同开展食品加工工艺创新、食品安全检测、畜禽产品深加工、果蔬新产品研发、圣农肉鸡、武夷岩茶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研发与攻关,共同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湖南理工学院校长曾祥君表示,地方高校应密切关注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最新动态,明确适应当地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需求点,以国家战略需求牵引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培养符合产业趋势发展的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等有机衔接,郑州轻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强化科产教融合,构建了“一体两翼三通四融”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其中,构建校企联盟,建立用人单位、学校教学团队的紧密合作关系,企业人员、专业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专业围绕肉品、速冻、果蔬及食品安全等领域重大需求,以校企联盟为媒介,打破学校与企业间的界域,及时了解企业动向;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河南链多多食品有限公司、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华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联盟合作食品企业实践学习,掌握企业食品工艺流程和产品品质关键控制点,为学生更好地掌握产业发展的动态和学科发展的前沿资讯,为食品产业建设提供强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大力推进产学融合、引入业界专家共同授课、打造校企联合实验室、建立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创办参与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越来越多。

  “随着公众对健康饮食愈发关注,寻找健康的甜味剂已成为热门话题。D-阿洛酮糖由此受到关注。”近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2021级学生、“懂糖”科技项目团队负责人董方玲表示。

  据了解,“懂糖”科技项目团队从山羊瘤胃宏基因组中克隆了一种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基因。经验证,该基因在D-阿洛酮糖工业化生产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该团队因此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职教赛道”创业组金奖。

  在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像这样优秀的学生团队还有很多。近年来,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此外,学院正在积极创建职业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大学,届时各项关键办学能力将大幅提升。”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于万辉表示,目前,学院已初步建成面向工程农业和农业工程化的学科专业体系,并持续在“三农”领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社会服务。

  有专家表示,高校职业本科热度的上升,映射出产教的不断融合。对学生来说,它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同时满足了学技能和拿学历两方面的需求,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让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

  “全球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科技创新、文化发展正在经历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不断提出新要求,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强技能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表示。

  截至2024年6月20日,我国已有51所职业本科院校。随着职业本科院校数量的增加,我国的教育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有效畅通职业教育的“立交桥”,有助于围绕国家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4年11月26日05版)

  (责编:崔丹阳)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