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精准靶向补充 破“补蛋白+严控磷”两难之困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11/26 13:55:04

本报记者  刘艳芳

  蛋白质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肌肉合成与组织修复的关键营养素,充足且优质的蛋白摄入是改善营养状态的关键。但是,某些消费群体存在一种“蛋白困境”:既需要补充,又担心额外的代谢负担。一款于日前正式登陆中国市场的“0磷、0钾、0糖、0脂”乳清蛋白粉为这些特定人群提供了无忧营养解决方案,正像一位透析患者所说,“看见了我们的营养需要”,而这款更精准的蛋白补充产品也反映出营养补充领域的发展趋势。

“原料-燃料”双充足

  第六次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结果显示,2018—2019年,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约为8.2%,成人慢性肾脏病人群数量高达8200万人;中国透析人群登记数据库显示,2022年底,我国接受透析的人口数已超过100万人。

  “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评估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科陈靖教授说,“病人的白蛋白达标是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但非常遗憾,高达60%的血液透析患者和80%的腹膜透析患者白蛋白水平偏低。”

  这种状况是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一方面,透析患者常因尿毒症毒素蓄积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减少了蛋白质和热量摄入;同时,饮食限制(如限盐、限磷、限钾)也可能影响患者的食欲和食物选择,进一步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另一方面,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都会导致体内蛋白质丢失,比如,血液透析每次会丢失约10—12克氨基酸、7—8克蛋白质以及一些肽类;腹膜透析每24小时丢失10克蛋白质,并随着停留时间和夜间交换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再就是透析患者常存在代谢性酸中毒、炎症状态和内分泌激素紊乱(如胰岛素抵抗、生长激素异常),这些因素会激活蛋白分解途径(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加速肌肉蛋白质分解;而且,慢性炎症因子(如IL-6、TNF-α)的升高也会促进蛋白质分解并抑制合成。

  低蛋白血症会引发水肿、免疫力下降、伤口难愈合等问题,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及生存预后,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陈伟教授强调,充足且优质的蛋白摄入是改善营养状态的关键。根据《中国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以体重为60公斤的成年人估算,血透患者及无残余肾功能的腹透患者,每日蛋白质推荐摄入量应达到60—72克,而存在残余肾功能的腹透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亦推荐达到48—60克。

补蛋白与严控磷的两难

  但是,对于透析患者来说,补充蛋白却不是件容易事。

  “我是2003年确诊的,那会儿左脚脚踝肿得都穿不了鞋。为了提高白蛋白水平,每天喝牛奶,没想到过了段时间,磷出问题了。乳制品是不敢碰了,于是我变成了一个天天、顿顿吃鸡蛋的‘鸡蛋妹子’,结果白蛋白指标还是只有30多。”一位网名“凌海棠”的长沙姑娘讲述的这段亲身经历,道出了慢性肾脏病患者在透析阶段面临的两难——补蛋白与控磷。

  “膳食蛋白摄入量与磷摄入量呈强正相关。”陈靖说,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肉、蛋、奶、豆制品、鱼类,几乎都天然含磷,且磷的吸收率很高。也就是说,膳食蛋白摄入得多,磷的摄入量就会随之增加。而磷的代谢器官是肾脏,透析对磷的清除能力又有限,因此,对于肾功能受损、排泄能力下降的透析患者来说,只要吃一点点磷,就会留存下来,时间一长,这些额外的磷就会成为沉重的代谢负担。

  血液中磷酸盐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成人正常血磷值约0.81-1.45mmol/L),即为高磷血症,轻度时通常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皮肤瘙痒、骨骼疼痛(因磷与钙结合沉积,导致骨病);心血管问题(如血管钙化,增加心脏病、中风风险);肌肉无力、麻木,甚至抽搐、意识障碍(影响神经和肌肉功能)。陈靖给出了以下一组数据:膳食磷摄入总量影响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比如,血液透析患者的膳食磷摄入量每增加896毫克/天,全因死亡率增加16%,心血管死亡率增加18%。较高的膳食磷摄入量和较高的膳食磷/蛋白比均与患者5年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相关。

精准靶向理念下的技术突破

  “凌海棠”说,透析患者群体中有句话,叫“水定生死;磷高,生不如死”。另一位透析患者“刘团长”(化名)更是遭到了高磷血症的严重伤害,“我从2008年开始透析,一开始非常迷惘,只知道多吃肉、喝牛奶,结果2012年甲状腺癌找上来了,到2018年,又做了肾癌手术。”他说。

  在高磷血症造成的生理痛苦与心理压力之下,补蛋白与严控磷这一对矛盾让透析患者的饮食选择像“走钢丝”。事实上,透析肾病患者的膳食营养也的确是临床营养管理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当日常饮食无法满足需求时,建议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选择好消化、易吸收、高生物价的蛋白质进行口服营养补充,比如乳清蛋白,以改善营养状况、支持机体恢复。”陈伟说。临床研究与实践表明,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进行规范的口服营养补充,能够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

  乳清蛋白是从牛奶中提取的优质蛋白,在众多蛋白质来源中,因氨基酸评分高、消化吸收快、生物利用率高,被公认为优质的蛋白质来源;更重要的是,在常见优质蛋白食物中,乳清蛋白的天然磷/蛋白比值最低。于日前正式登陆中国市场的费森尤斯卡比公司的“蛋百乐”乳清蛋白粉,更是以四“0”——0磷、0钾、0糖、0脂,精准回应了需要严格限制磷摄入的透析患者、肾病患者等人群的营养补充痛点。据费森尤斯卡比全球营养运营高级副总裁林惠肯介绍,为实现这一“纯净”目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离子交换与超滤等尖端纯化技术,脱除了原料中的磷、钾离子和乳糖、乳脂,同时未额外添加糖和脂肪。

  精准营养作为未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要求产品创新,更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力。从临床需求的精准识别,到产品研发的技术突破,再到院内外营养管理的有效衔接,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特定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结局。费森尤斯卡比中国副总裁、药品事业部负责人杨芳表示,营养方案需由专业人员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并根据患者具体的疾病阶段、代谢状况动态调整。例如,肾病患者在非透析期与透析期的蛋白质需求截然不同。因此,将此类专业化蛋白营养产品纳入个性化管理方案,是满足特定临床需求、改善健康结局的有效组成部分。

 

《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26日03版)

  ( 责编:孙 茜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