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永伟
当前,熬夜成为常态、外卖主导饮食、压力诱发代谢紊乱,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正悄然侵蚀现代人的健康根基。在这场与生活方式的博弈中,如何通过食疗养生,唤醒身体自愈潜能,重拾本真健康?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王宏才,探寻中医智慧与当代生活的融合之道,解锁中医融入日常的核心密码,揭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防治的全新路径。
中医生活:源于生活,归于自然
先民“尝百草”积累药性认知,“观天时”总结养生规律,“辨体质”形成调理方法……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疾到《黄帝内经》的理论成型,中医始终扎根生活实践的土壤。
“中医从生活中来,生活也离不开中医,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谈及其倡导的“中医生活”核心,王宏才开门见山。在他看来,中医生活的核心是“循道而为”,即遵循自然规律与生命节律安排日常——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在今天便是作息顺应昼夜节律、饮食契合四季变化、情志保持平和稳定,用中医智慧重塑饮食、作息、情志等生活维度。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段话出自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食治》。王宏才介绍,“食疗不愈而后命药”,正是孙思邈“食治为先”医学理念的集中体现,这句话强调治病应优先采用食疗,当食疗无效时再使用药物治疗。这一观点系统确立了中医“食疗优先”的治疗原则,至今仍是养生与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
“民以食为天,中医将‘吃’从生存需求提升为健康调控的核心手段。”王宏才指出,食疗的精髓在于“辨证施食”与“因时制宜”的系统化思维,这与盲目跟风的养生热潮形成鲜明对比。中医强调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食材,比如脾虚湿盛者用茯苓健脾祛湿,阳虚畏寒者避苦瓜寒凉之性。同时顺应季节调整饮食,秋燥时节食梨润燥,夏季炎热饮绿豆解暑,每一种选择都蕴含“因人而异、因时变化”的智慧考量。
他特别提醒,要警惕“伪养生”陷阱。“很多人将互联网平台宣传的‘网红食材’当作‘神药’盲目食用,却忽略了中医‘个体差异’的核心思想。”
养生不能被商业裹挟,必须具备针对性。王宏才强调,三七虽能活血化瘀,但对易出血体虚者却暗藏风险;阿胶虽可补血,痰湿体质者过食反而加重瘀滞。中医生活的智慧,正在于拒绝绝对化,追求个性化的动态平衡。
认知筑基:中医融入日常的核心密钥
“很多人觉得中医养生复杂,根源在于认知不足。认知决定健康,没有对自身和中医的基本了解,就无法真正实现健康自主管理。”王宏才直言,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不缺养生知识,却缺乏筛选知识、匹配自身的认知能力——将他人经验当作通用真理,把商业宣传当作科学依据,最终陷入“越养越虚”的误区。
王宏才介绍,以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失眠问题为例,大众若不清楚自身体质特质,可先从酸枣仁搭配入手,因酸枣仁性平,不易产生不良影响,但这只是“偷懒的方法”。若想获得更佳的调理效果,需要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来调理。
“认知缺失在糖尿病防治中尤为突出。”王宏才介绍,很多人确诊糖尿病后,要么依赖药物放弃生活调理,要么轻信偏方盲目忌口,都是对疾病认知不足的表现。王宏才结合《糖尿病康复之路》中“三因三机”理论解释,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情志、环境等多重因素相关,其防治需以系统认知为支撑。他接触的患者中,有人因不知“情绪影响血糖”,长期焦虑导致病情反复;有人因不懂“食物性味”,误食温燥食材加重阴虚燥热。这些案例都印证了“认知决定健康走向”的深刻道理。
如何建立科学的健康认知?王宏才给出阶梯式路径:首先要了解自身体质,分清寒热虚实的基本属性,这是中医调理的基础;其次要掌握核心养生原则,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饮食结构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作息规律观;最后要学会辨证思维,不被单一结论束缚,能根据自身变化灵活调整方案。
“认知提升无需高深理论,从读懂身体信号开始即可。”他举例,口渴不止可能是肺燥,多食易饥可能是胃热,这些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在中医里都是体质失衡的信号。若能及时捕捉并调整饮食作息,就能在早期阻断病情发展。“健康认知的本质,是建立人与身体的对话能力,这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健康保障。”
食药协同:糖尿病防治的中医实践
“糖尿病在中医属‘消渴病’,其防治的关键,在于用食疗激活身体的自调能力,实现标本兼治。”王宏才表示,中医对消渴病的认知可追溯至《黄帝内经》,核心病机在于气阴两虚、脾肾失调,伴随内热滋生,而食药同源的食材恰好能针对性调理这些根本问题。王宏才结合临床经验指出,糖尿病的食疗需把握“三调”原则,即“调气、调阴、调神”。
“糖尿病不仅是代谢病,也是心身疾病,情绪因素同样关键。”王宏才补充道,长期焦虑、生气等不良情绪会导致代谢紊乱,加重血糖波动,而食疗也能辅助调节情绪。通过“食养+情志调护”的双重干预,方能实现身心同调。
“中医融入日常不需要生硬刻意,关键是掌握核心逻辑,把简单的方法坚持下去。”日常食疗中,王宏才强调“均衡”与“节制”两大核心。均衡并非简单的营养搭配,而是契合五行理论的五色饮食——红色养心、绿色养肝、黄色健脾、白色润肺、黑色补肾,通过多样化食材实现脏腑协同调理;节制则是“要想身体安,三分饥与寒”古训的当代实践,过量进食导致的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诱因,控制食量本质上是减轻身体代谢负担。
从食疗的辨证施食到针灸的精准取穴,从糖尿病的防治到日常亚健康的调理,王宏才表示,当饮食、作息、情志都浸润着中医智慧,健康便会成为生活的自然结果。
《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24日03版)
( 责编:王佳仪)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