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提振消费相关支持政策密集出台。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持续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等品牌活动。在多项政策的合力推动下,不同业态的融合发展与“梦幻联动”打破了传统消费行为的单一性,深层激发相关行业发展活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价值最大化。以“赛事+美食”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模式正悄然崛起,通过丰富消费场景释放产业潜力,在消费升级与产业融合的浪潮中展现出蓬勃活力。
现象级赛事激活地方美食
14.6亿次比赛相关视频播放、6190万次广州美食内容曝光、1048万次旅游攻略搜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举办地粤港澳大湾区,“赛事经济”效应集中释放。超过500万张可售门票带动至少500万人次流动消费,海量线上流量高效转化为线下“消费增量”,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注入强劲活力。
抖音生活服务数据显示,全运会开幕首周,广州餐饮消费额同比增长145%,其中粤菜同比增幅159%。广州借全运会之机,深化广州饮食文化与体育赛事活力的交融,为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并推动消费提振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一方面,广州秉承“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理念,以“食在广州·品味全运”为主题,策划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美食活动,将全运会变成了一个全民参与的美食狂欢节。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寻找省点计划”。该活动自10月启动,持续至11月,旨在评选出最能代表广东的点心。活动将竞技体育的“战队”概念引入美食评选,集结了全省30多款最具代表性的点心,划分为广府、客家、潮汕、粤西四大“省点战队”,邀请广大市民和游客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自己喜爱的点心投票,最终角逐出心中的“冠军省点”。另一方面,当地餐饮企业也推出相关优惠套餐来吸引消费者。广州酒家上线“食在广州 燃动十五运会”粤味套餐;陶陶居推出冠军大虾饺、全运篮球包、三味金牌酥3款特色广式点心,全运会期间凭相关证件到店消费可享8.8折优惠;点都德研发腊么香芋泥饺、厚芋泥绵绵堡两款寓意“紫定能赢”的芋泥主题点心,12月31日前凭全运会门票堂食消费可享9折优惠。
刚刚落幕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自开赛以来火热出圈,这场现象级体育事件已经演变成一场从“绿茵场”到“消费圈”的全民狂欢,赛事热度延伸至文旅、商业等领域。数据显示,苏超前六轮赛事在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大场景中,合计实现服务营收近380亿元;1—8月,江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1%,规模稳居全国第一。四分之一决赛日,盐城发放400万元消费券,联动超过2000家商户;国庆中秋期间,3场淘汰赛推动南京、徐州、南通三地主场的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250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其中外地游客181万人次,增长13.4%。
在足球赛场外,“苏超”成了“散装”江苏人宣传各自家乡美食的擂台赛。淮安与南京的对决被戏称为“麻辣鹅暴打盐水鸭”,连云港对苏州是梭子蟹对阵大闸蟹,南京和无锡赛前调侃“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这些妙趣横生的土特产梗,正是来源于江苏厚重的地域文化和丰饶的物产。
“赛事经济的本质在于将文化需求有效转化为消费需求,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王聪认为,“苏超”火爆的背后,是地域文化、体育激情与经济动能深度融合所迸发出的强大能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经济学逻辑。
场景创新撬动二次消费
业内人士指出,“苏超”联赛带动消费增长是跨界融合的生动样本。随着“以体促食、以食兴旅”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搭乘体育赛事的引流快车,将体育经济和美食流量融合,形成“赛事引流—餐饮消费—品牌增值”的良性循环,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增长与提振消费的新引擎。这股以“场景创新”为核心的供给变革,正掀起全国范围的消费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江西、四川、重庆、河南、湖南等省份乃至数十个地级市,均推出了各自的“某超”“某BA”赛事,辽宁甚至提出了“推动举办东北地区城市足球联赛”。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丰富赛事供给,把赛事活动办到景区、街区和商圈,办在群众身边,消费场景进一步拓展。以火热的马拉松比赛为例,据中国马拉松官方网站统计,去年全国共举办路跑赛事671场,参赛人次约656万,赛事分布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261个市、537个区县。马拉松赛事呈现出向三四线城市和小县城下沉的新趋势,不仅激发了全民健身热情,也带动了当地的消费。比如无锡马拉松发放消费券,单场赛事拉动周边产业效益5.05亿元。
有些地方将本地非遗文化、特色美食等融入赛事设计,促进赛事参与和旅游观光、享受特色美食等无缝衔接,以文商旅体互促增强赛事黏性,实现了体育搭台文商旅唱戏的新模式。例如,河北廊坊摔跤赛结合非遗打铁花表演,带动当地土特产销售2000万元;贵州铜仁梵净山马拉松以山水为赛道背景,赛道旁补给站提供本地特色美食;广东佛山龙舟超级联赛则串联起12个产业链,带动产业增收超3亿元,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形成“赛事+制造+文旅”全链条经济模式,带动产业增收超3亿元。
还有一些地方则通过赛事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带动餐饮等周边消费,形成“社交货币”效应。这些地方聚焦年轻群体偏好,引入电竞、街舞、攀岩、激光跑等时尚项目,结合商圈、景区等场景,打造“体育+社交”新模式。例如,河北保定街舞双雄争霸赛拉动消费2000万元,年轻人占比超60%。
业内人士指出,美食的加入让群众体育从“观看者经济”转向“参与者经济”,撬动了二次消费。在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做大了消费“蛋糕”。挖掘更深层动因,此类新兴消费模式的发展离不开人们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的转变。随着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们的消费需求已跨越单纯的功能性满足,迈向对情感附加值与文化认同感的追寻。
跨界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为一场赛,赴一座城”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业内人士指出,从人文角度看,赛事的烟火气,从来不是“体育的附加项”,而是“群众体育的必需品”。它让体育接住了普通人的胃,也接住了普通人的心;让城市传递了文化,也收获了情感。从经济转化效益看,通过文化独特性及社交属性等增强赛事吸引力,推动“体育+文旅”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带动旅游、餐饮等消费快速增长,并加速多产业融合发展。
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相关政策指引下,各地围绕提振消费展开行动。层出不穷的创新场景与体验,不仅提升了城市烟火气,也为消费市场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赛事经济正成为激活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方表示,通过以体育赛事为流量入口、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产业链延长为路径、以文商旅消费为出口,实现从“流量爆点”到“经济支点”的升级。
刘方建议,赛事地区可匹配城市基因,将地域自然景观、历史遗产、特色美食等植入赛事主题设计,避免赛事同质化。开发“赛事+文旅+购物+娱乐+康养+学习”跨界融合路径,持续推动“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此外,还要强化政策保障与有效监管,支持场馆多功能化改造,融合商业、休闲业态。
从传统赛事的创新呈现,到特色赛事的融合升级,再到县域赛事的活力迸发,“赛事+美食”模式不仅丰富了节庆文化的内涵,也为文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更为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开辟出可行路径。然而,也有业内专家指出,此类融合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避免美食摊位过度侵占观赛空间,如何确保赛场内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又如何避免“千赛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因此,在把握“赛事+美食”机遇的同时,应让美食更具地域辨识度、让赛场烟火气更有品质感,这样才能更好地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24日01版)
( 责编:孙 茜)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