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在近日于北京举办的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WAFI)上,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农领域知名科学家、高校校长、教育家、企业家、优秀青年代表等近800位嘉宾与国内农业科技领域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全球农业科技前沿议题,共探农食行业挑战与发展路径,携手推动农业科技政策优化、模式革新与产业升级,共同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我国农业科创工作成果丰硕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拓展食物资源来源渠道,大力发展新型食品产业,全面提升农食系统韧性与安全水平。大会开幕式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黄三文介绍,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主动融入世界农业科技创新网络,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农业科技对话机制,支持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等合作平台,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为提高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水平、提升全球粮农治理效能积极贡献中国方案。
“为了满足各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更具韧性的食物供应系统,我提如下倡议。”黄三文说,一是携手突破食物供给的边界,推动各国政府、科研基金、科研机构、领军企业携手搭建跨国界跨学科的创新协作平台,加快突破一批能够拓展食物供给边界的关键核心技术。二是构建多元食物资源开发体系。“中方将以提升全球农食系统抗风险能力为目标,推动各国加强政策协同与知识经验共享,推动构建全球多元食物资源开发体系”。三是构建气候韧性防御体系。“中方将倡导并推动各国凝聚风险应急协同共识,共同筑牢抵御风险的‘铜墙铁壁’。”黄三文说。
科技创新是践行大食物观、构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的关键。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表示,中国持续推进农业领域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全球农食系统韧性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作为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中国农大坚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在耕地保护、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绿色低碳、食品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并着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和全球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期待各方共同推动大食物观深入人心,更高质量满足人们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持续汇聚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促进政府、国际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携手推进韧性农食系统建设,高度重视低碳发展与系统韧性,确保农食系统的可持续性。
平谷打造北京合成生物食品高地
近年来,北京将农业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城市战略定位,以建设农业中关村为核心引擎,大力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打造引领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通过4年奋斗,我们为农业科技强国交上一份‘平谷答卷’。”北京市平谷区副区长彭石在发布《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发展2.0》时介绍,“作为北京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平谷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合成生物、关键技术转化、企业集聚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这些进展是我们服务首都和全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彭石介绍,在合成生物领域,平谷正加速推进农业中关村合成生物产业园建设,未来将投资240亿元打造五区联动未来大学新生态;洳河畔农科城将规划1700亩空间,用于建设农医联动创新基地,打造百亿级未来食品中试基地新增长极;打造北京合成生物食品高地;建立中央、市、区三级联动的农业行政服务中心等。
在大会举行的农业中关村合成生物产业园揭牌仪式上,记者了解到,目前平谷已落地北京农业食品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农业微生物国际创新研究院。其中,合成生物创新中心将建成千升级中试生产线及AI生物设计自动化平台。在关键技术转化方面,平谷已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高效贯通,自主研发的蛋鸡DNA芯片“凤芯壹号”打破了国外垄断,沃德系列白羽肉鸡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基因编辑抗蓝耳病猪实现了100%抗病;华北地区最大的815亩智能温室集群即将投入使用,集成无人机协同作业、环境智能感知等技术,亩均产量较传统种植提升3倍以上。此外,平谷已集聚首农、拜耳、博瑞迪等多家涉农企业,通过117个“博士农场”吸引411名博士落地,推动超百项成果转化。“未来,我们将以此次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为契机,持续深化创新,打造全国农业科创中心。”彭石介绍。
推动农食领域智能化与协同发展
大会咨询委员会联席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发布了中国农业大学神农大模型3.0。他表示,当今世界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农业生产范式,农业科技落地面临数据孤岛、技术高墙等现实困局,急需高智能、低成本的科技突破。神农大模型3.0具有破界、破速、破圈等特点,汇聚学校10余个学院顶尖学科知识,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首个训练数据量是覆盖农业90%学科、80%场景的多模态高质量数据集,在小麦育种、病虫害防控等领域应用广泛,在农业能力评测中得分第一,让农业AI在科研院所和田间地头落地。
据神农大模型发明人、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耀君介绍,2023年12月发布的神农大模型1.0主要实现农业知识问答;2024年7月发布的神农大模型2.0具备多模态能力并向农业应用延伸;此次发布的神农大模型3.0聚焦36个农业智能体,通过动态稀疏机制与增量压缩技术实现模型算力缩小50%,同时模型整体性能提升5%,全面推动农业AI从“能用”向“好用、普惠”跃升。伴随神农大模型3.0发布,团队同步推出“神农大模型智能体平台”,构建覆盖农业全链路的轻量级、可部署、可协同的AI应用生态。平台深度融合神农大模型3.0,兼容主流通用大模型,支持智能体在端、边、云环境中跨平台灵活部署。现已上线智慧育种、智慧种植、智慧养殖、遥感气象、智慧教育等6类共36个智能体,提供低代码开发工具,支持快速构建与迭代智能体,兼容30多种编程语言开发的应用程序接入,并遵循MCP服务协议,实现知识库与结构化数据的便捷接入。智能体间支持相互调用与通信,形成任务协同网络,推动农业AI从“单点智能”走向“系统智能”。
大会宣布创立全球农食系统创新联盟。该联盟旨在成为全球农业与食物领域创新的核心引擎与合作枢纽,通过全球相关涉农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深度协同,引领农业教育与科技革命,共同塑造消除饥饿、营养均衡、环境可持续的全球粮食未来。为实现上述愿景,该联盟将聚焦于四大核心行动支柱。一是聚焦教育革新与人才培养,共同开发前沿课程模块;举办全球性农业技术创新竞赛,激励青年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二是聚焦科技协同与知识共享,设立重大科研挑战计划,推动跨校、跨学科合作攻关;建设开放的农业知识平台,共享数据、模型与实践案例。三是聚焦南南合作与能力建设,建立数字培训平台,强化发展中国家农业从业者培训;推动适宜区域的技术集成与推广,加强经验互鉴与成果孵化。四是聚焦创新示范与成果转化,联合开展“零饥饿”示范项目,集成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综合技术方案;支持师生创新创业,推动科技落地应用。
此外,大会还发布了《平谷共识》。该共识认为,韧性农食系统是应对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疫情及冲突等冲击的重要基础;创新始终是农业转型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正通过提升精准性、效率与可持续性,深刻改变农业面貌;构建稳定、可持续、有韧性的农食供应链,亟须国际社会集体行动与多边合作等。
据了解,自2023年首次举办以来,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广泛影响力,持续为推动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与创新实践搭建高端平台。
《中国食品报》(2025年10月23日01版)
( 责编:罗 晨)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4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