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全链条发力节粮减损 从“颗粒归仓”到“吃干榨净”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10/14 11:49:41

  今年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要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去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221.8亿斤;今年,全国夏粮“成绩单”达到2994.8亿斤,截至10月10日,全国秋粮收获过五成……在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这些成绩的取得体现了我国各粮食生产、储备和加工大省在全链条节粮减损这一“无形粮田”中所做出的努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呵护种粮农民利益、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粮的坚实屏障也更加牢固。

田间:粮食机收是第一道关口

  “过去遇旱望天兴叹,现在有机井、喷灌设备。今年春夏干旱时浇了4遍水,小麦亩产量超1300斤,比周边非高标准农田高不少。”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老王坡种粮大户丁军华承包的田地为砂姜黑土,曾因保水保肥差被称作“漏风地”,如今,老王坡10万亩中低产田全部“升级”为丰产田。

  自2021年起,当地聚焦砂姜黑土短板,一边推进土壤改良,一边搭建智慧农业系统,实现水肥精准调控。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河南多地同步推进,由政府统筹资金,引入社会资本、专业团队管护,破解了“重建轻管”难题。今夏,河南省依托高标准农田完成1.14亿亩次抗旱浇灌,实现750.01亿斤总产;秋作物抗旱浇灌达1.24亿亩次,为全年生产夯实底气。

  业内人士表示,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在农田质量、产出能力、抗灾能力、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优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产能一般能提高10%左右。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建成各类田间灌排渠道1000多万公里,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国粮食丰产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中办、国办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明确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有了好产量,如何确保“颗粒归仓”?粮食机收是第一道关口。近日,走进黑龙江佳木斯富锦市长安镇务本村的玉米种植基地,轰鸣的收割机正在进行收获作业,切割、摘穗、脱粒连贯高效,田埂上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将丰收果实及时转运,田间一幅“农机高效作业加速颗粒归仓”的繁忙景象。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10日,黑龙江省农作物已收获11108万亩,占应收面积的50%以上。此前,据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测算,今年山东夏粮总产量547亿余斤,机收损失率每降低0.1个百分点,理论上能挽回粮食损失5000多万斤,相当于新增5万多亩耕地。

  “机收减损是技术活,不仅要求农机手熟悉机械性能,还要能根据作物长势、湿度等田间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操作参数”“机收干净利落,和我们合作的企业、种粮户越来越多”“机收大幅提升了工作效能,且收割后,稻田里很难找到谷粒”……随着机收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不断显现,各省市深挖潜力,强化机收减损,降低生产环节损耗浪费。

仓储:粮食住上安全、绿色“好房子”

  粮食怕热,粮温过高可能造成粮食发热、变质;粮食收获和运输中,害虫和虫卵会不可避免地混入粮堆,蛀蚀粮食,造成粮食数量上的损失,影响粮食质量……新鲜、健康、优质是消费者对粮食品质的期待,这对粮食储存环节提出更高要求,做好粮食储存管理仍面临不少挑战。

  在河南省周口市的中央储备粮沈丘直属库有一项名为“内环流控温”的新技术,与传统储粮方式相比,这一新技术能实现“冬季通风蓄冷,夏季循环利用”,不仅能耗少、无污染,还能更好为粮食“锁鲜”。工作人员介绍了这一技术的工作原理:冬季利用北方寒冷空气,通过机械通风平衡粮堆内部温度,同时将冷源蓄积在粮堆内部;夏季将冷源循环到仓内空间,使粮堆保持在准低温状态,抑制虫霉活动,延缓粮食品质劣变,保证粮食质量安全。

  走进湖南省益阳市粮食储运站的粮仓,数百个智能化传感器均匀分布在各个点位,温湿度等数据即时导入后台系统,实现24小时自动监测。“北京总部可以随时调取任何一个粮仓的温度、水分、通风等数据,真正通过应用智能、绿色储粮技术实现节粮减损。”中储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粮食仓储是节粮减损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储粮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仓储正在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跃升,在确保粮食数量安全的同时,粮食储存保质保鲜水平进一步提升。在云南省个旧市,通过综合运用绿色储粮技术,每千吨粮食可减少9吨损耗;吉林省白城市的标准化粮仓采用智能温控、通风系统,将粮食损耗率降至3‰……各地通过综合运用绿色储粮技术,不断涌现出“绿色优储”的案例。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开展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控温、气调、内环流、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超2亿吨、气调储粮仓容5500万吨;国有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的合理范围内。

加工:“吃干榨净”,不浪费分毫

  在加工环节减少浪费,最大程度开发每一粒粮食的价值,是耕好“无形良田”的必要举措。中办、国办去年印发的《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提出,减少粮食加工损失。在行动方案引领下,各类粮食加工企业正不断优化工艺,做好节粮减损文章。

  在中粮集团,曾被视为副产品的麦麸等,正在“变废为宝”。“过去像麦麸这些东西,在制粉环节大部分就直接筛出,没有发挥其最大价值。现在,通过积极开展全谷物原配料生产、全谷物加工技术创新转化,麸皮等‘边角料’正转化为全麦面粉原料。”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中粮集团全麦粉加工的得粉率达到97%以上。

  《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到2027年底,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近年来,各地积极应用先进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和设施装备,推进小麦、稻谷、食用植物油等适度加工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粒小麦,可以衍生出多少种产品?在山东省滨州市,一粒小麦延伸出了长长的产业链条,产出了谷朊粉、特级酒精、膳食纤维、蛋白肽、抗性糊精等600种高附加值产品。“在我们公司,粮食要‘吃干榨净’,不浪费分毫。如果将小麦的利用率做到100%,公司每年可节约粮食50万吨。”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付蕊说,他们的产业链从高端育种拓展到订单种植、仓储物流、深加工、食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种植养殖,各环节互为源头、互为终端,形成了“从土地中来、到土地中去”的“闭合循环”,最大程度实现了节粮减损,年节约成本10亿多元。

  目前,山东省粮食深加工原料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玉米链条产能利用率超90%,大豆链条开发产品210余种。“随着全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价值链的持续提升,让每一粒粮食都释放出最大价值,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山东智慧。”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杨武杰说。

  这是我国政企大力推进粮食精深加工和全产业链发展的生动缩影。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粮食产业正在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居民,全社会上下齐心协力做好粮食加工节粮减损,持续深挖粮食精深加工潜力,促进粮食“吃干榨净”,在有效整治粮食“跑冒滴漏”中更好守护粮食安全。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5年10月14日01版)

  ( 责编:高娇娣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