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打假的他们,全网坐拥千万粉丝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9/25 15:37:08

  编者按:

  这些年来,有关食品的谣言屡禁不止,既不利于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食品行业专业媒体,中国食品报社承担着传播食品科学知识、遏制网络食品谣言的职责。为将相关知识转化为易懂的故事,让受众愿意听、听得进,近年来,本社融媒体坚持以趣味科普视频形式传递食品科学知识、打假网络食品谣言,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全平台传播矩阵粉丝量达千万。近日,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编发了本社融媒体关于科普视频创制经验及思考的稿件,全文如下。

  2019年前后,以“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普作者凭借“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等系列视频走红网络,点对点鉴别网络新鲜事物、打假造谣视频。这种直观诙谐的科普视频,以轻松有趣、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为专业科普提供了新思路。受此启发,我们觉得有必要开展“系统性科普”。2022年4月起,中国食品报融媒体果断转型,主动联系食品科普类博主,共同策划“鉴定网络热门食品相关知识”系列内容。

  我们开始与受众“交朋友”,用专业而不失风趣的语言打破谣言、传播知识、回应疑惑。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畏争议、敢于出手。无论是粉丝众多的自媒体“大V”,还是流传多年的陈旧观念,我们都愿意撸起袖子,与造谣者“近身搏斗”,戳穿食品谣言的真面目。

  制作科普辟谣视频,必须直面一个问题:食品谣言为什么难以根治

  我们认为,一方面,食品知识存在专业壁垒,当食品安全知识储备不足的网民参与讨论时,极易被“带节奏”。

  另一方面,食品安全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闪失,对于食品安全负面信息,人们通常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无意中加深了焦虑。更有部分厂商利用这一特性炒作热点、攻击竞品,或哄骗消费者购买特定产品,扰乱市场秩序。

  不可否认的是,在食品安全整体抽检合格率稳步提升的背景下,个别不合格产品及企业违规行为仍偶有发生。这要求我们在辟谣的同时,也要直面问题、强化监督。

  因此,我们每一条原创视频,该打假的打假、该正名的正名。既不回避客观存在的不法行为与不合格产品,也不让守法经营者与合格产品蒙受冤屈。

  2024年7月,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发布30款瓶装水检测报告,声称两款内地生产的饮用水溴酸盐含量为每升3微克,达到欧盟适用于经臭氧处理的天然矿泉水和泉水的溴酸盐最大限值。经部分媒体与自媒体炒作,报告引发消费者对涉事品牌饮用水安全性的疑惧,同时质疑相关国标中每升10微克的溴酸盐含量限值过松。

  我们登录欧盟官网查询所有与饮用水相关的标准发现,欧盟关于饮用水质量的标准规定的溴酸盐含量上限,与我们的现行国标同为每升10微克。那么,争议从何而来?

  原来,涉事报告存在偷换概念的嫌疑:将适用于天然矿泉水处理程度的监测指标——每升3微克的溴酸盐含量上限,表述为针对饮用水的健康指标,从而引发争议。

  2024年中秋前夕,有网民发布视频称“月饼掉到地面,蚂蚁吃了月饼后都死了”。随后,大量自媒体集中发布视频,称防腐剂脱氢乙酸钠(脱水乙酸钠)是毒死蚂蚁的罪魁祸首,并强行关联“我国厂商出口韩国的月饼因防腐剂超标被退回”事件,大肆宣传炒作。

  我们主动联系生物领域专业人士,分析蚂蚁的生理结构与生活习性,并利用翻译软件,逐条搜索韩国食品药品安全部(MFDS)官网关于脱氢乙酸钠(脱水乙酸钠)使用范围的相关标准,先后打磨6版文案,最终制作辟谣视频《月饼毒死蚂蚁群?疑点太多待探寻!》,曝光事件中的各种疑点,有力回击不实信息。

  正因为我们坚持论点必有文献来源、结论必经交叉验证,视频一经发出便得到诸多正向反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的科普,不仅要粉碎谣言,还要推动知识共享

  视频中,我们不仅提供结论,更注重方法指导,常常在作品中分享联合国官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农业农村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食品伙伴网等实用信源,演示如何自主查询食品安全标准、了解添加剂功能、解读成分表,鼓励观众自行求证、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正如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认为,科普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依赖权威的听众,而是唤醒每一个人自主求知的科学观念。

  新媒体时代的科普辟谣,绝不能单打独斗,还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我们发现,在互联网的激烈讨论中,涌现出许多保持怀疑态度、理性思考的网友。为了凝聚这些声音,我们决定依托食品行业主流媒体身份,为受众提供专业背书,稳定产出科普与辟谣作品,让散落的理性声音找到凝聚点和参照系,共同助力理性讨论形成声浪。

  运营中,我们始终保持虚心,不仅鼓励读者给我们的视频纠错,还经常给纠错成功的读者赠送显微镜、笔记本等小礼物,既倡导求真精神,也鞭策账号不断进步。随着影响力扩大,我们的视频评论区已经成为许多专业人士和热心网友交流观点、补充信息的开放平台。

  为了优化内容、提升科普质量,我们还主动发掘有热情、有潜力的创作者和专业人士组建“智囊团”。如今,“智囊团”里有中国科学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专家,也有农技人员、企业研发者、高校科研人员及知名科普博主。我们共同策划、审校内容,打磨好每一条面向大众的科普稿件。

  无论是人工智能生成虚假信息的新挑战,还是食品安全舆论场中的新问题,我们坚信:唯有专业、敬畏、共情和开放,才能赢得公众信任,真正实现“让理性声音落地生根”。 

(黎俊宏)

 

  《中国食品报》(2025年09月25日03版)

  ( 责编:杨晓晶)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