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聚焦> 浏览文章
渔光互补 茶光互补 咖光互补…… 现代农业与光伏发电擦出“绿色”火花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4/12/26 17:14:16

  12月22日,全国最大“渔光互补”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河北109万千瓦海塘光伏电站成功并网发电,为我国新能源高质量、规模化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郑陆镇的115.5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也于今年10月迎来并网,这是江苏目前建成投运的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新能源项目。“农业+光伏”作为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模式,“渔光互补”“茶光互补”等多种场景近年来纷纷落地,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渔光互补”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河北109万千瓦海塘光伏电站是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总投资约65亿元,项目位于河北省沧州市,地处渤海沿岸,建设363个方阵共231万块光伏组件,占地面积约2.6万亩,具有良好的渔业养殖基础。项目将依托沧州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及良好的水产养殖产业,开展海水池塘“渔光互补”绿色生态养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构建“渔光互补”绿色生态养殖创新技术体系,探索传统海水池塘养殖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项目并网后,年均发电量18.6亿千瓦时,大约能满足279万居民的一年用电量。每年可预计生产10余万公斤鱼虾,同时节约标煤约5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40万吨,能够助力当地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江苏郑陆镇的115.5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基地,数万块单晶硅光伏板整齐排列在水面上,形成一片壮观的“光伏海”,光伏板下方水域则进行大规模鱼、蟹等养殖。据了解,该项目集光伏发电、现代生态高效渔业养殖于一体,主要利用“坑塘水面”,总面积超2800亩,其中光伏电站面积约2200亩。

  “光伏组件能遮挡阳光,在夏季高温时降低水面温度,为鱼、蟹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该项目基地渔业养殖运营方、江苏九洲诺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吴军说,土地资源高效复合利用后,不仅可帮周边渔民每年减少鱼塘租金支出约420万元,且光伏发电预计每年能增收超6200万元。

  据国网常州供电公司项目管理中心项目经理殷为伟介绍,项目投运后,按照“并网不上网、就地消纳”模式运行,预计每年发电量约1.6亿千瓦时,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3.5万吨、节约标准煤超4.9万吨。为确保电力顺利送出,当地同时改造4个变电站,如期完成省内首条110千伏双链线路改造等工作。

  自12月以来,尽管气温持续走低,但中国能建葛洲坝电力公司承建的湖北省汉川市分水镇“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热情丝毫不减,正朝着年底全容量并网发电目标全力冲刺。

  江汉平原作为传统的“鱼米之乡”,丰富的水域资源为集中式光伏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每年5月,螃蟹养殖进入转苗期,因其喜凉怕热的特性,极易受夏季高温影响而减产,今年漫长的夏季更是让养殖户们忧心忡忡。然而,随着该项目的推进,转机来临。

  “池塘上方的光伏板与水面间距3米,既能为蟹塘提供物理降温,营造适宜螃蟹生长的凉爽环境,又为渔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鱼塘出租收入。”项目总工程师潘利哲介绍说,这种水下养殖与水上发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实现了阳光、水体等自然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开辟出一条绿色低碳、互惠共赢的新路径。

  据介绍,该项目于2021年10月15日纳入湖北省2021年度新能源百万千瓦基地建设名录,是湖北省十个新能源百万千瓦基地之一。“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平均发电量约14亿千瓦时,按照煤电标准煤耗310克/千瓦时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3.5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1.07万吨。”项目负责人杨继东介绍说,项目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光伏+”展现绿色农业降碳富民潜力

  光伏发电除了和渔业“互补”,和现代农业同样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近年来,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柳河镇新发西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建设“光伏+”、生态大棚等项目,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添力。

  新发西村交通便利,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生产要素齐备,按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原则,2023年,吉林省能源局协调资金230万元,为该村建设了392千瓦光伏发电站,于当年11月8日并网发电,年发电量7.5万千瓦时。

  “村里探索实施了‘光伏+’项目,根据村里实际自然条件,在光伏空地上进行黄豆种植,打造出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农光互补产业。”吉林省能源局驻新发西村第一书记魏东说,“‘光伏+’项目不但改善了脱贫户的生活条件,每年还能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上。”

  今年新发西村继续拓展产业振兴项目,扶持发展棚模经济,利用村集体用地,建设6栋温室大棚进行经济作物种植。为抢抓工程进度,不耽误草莓上市时机,大棚建设与草莓栽植正一体推进。生态大棚在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草莓种植业的同时,也将进一步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带动村民务工增收,预计可带动村集体增收24万元。

  浙江杭州临安区的太阳镇顺发太源光伏电站近日正式并网发电。作为杭州市首个集中式“茶光互补”项目,该电站不仅展现了绿色农业降碳富民的潜力,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太阳镇太源村的茶山上,近2万片光伏板熠熠生辉,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0.25兆瓦,占地约300亩。按照项目预计使用25年来计算,到2049年,该项目发电总量将达到2.6亿千瓦时。

  板上是光伏发电,板下是生长旺盛的当地特色茶树,通过光伏项目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通过土地流转,我们将300亩茶山租给企业,每年可增加约12万元村集体收入。光伏板的后期维护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太源村党总支书记助理谢敏铭介绍说。

  “农业+光伏”已成为临安绿色农业发展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模式。包括潜川镇4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太湖源镇50兆瓦集中式光伏项目在内的16个“农光互补”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25年将陆续并网投运。

  近日,中国能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工程”)投资建设的全国首个“咖光互补”项目——普洱市思茅区那丙田160兆瓦光伏项目咖啡园出产了我国首批“光伏咖啡”。

  该项目于今年6月30日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位于思茅区思茅港镇那澜村至茨竹林村之间的山坡地带,场地以南向坡和部分西南、东南向坡为主。该项目总投资额9.6亿元,交流侧装机容量160兆瓦,年均发电量约2.7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8.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2.57万吨。项目充分利用上部空间进行新能源发电,下部空间种植咖啡,实现“一地两用、阳光共享”。

  作为一款“100%光伏限定”咖啡,首批“光伏咖啡”选用经典的阿拉比卡豆种,在制作工艺上分别采用金袍和日晒水洗两种方式,选择中度烘焙,使每一粒豆子都蕴含浓郁的醇香。据中电工程介绍,中国首批“光伏咖啡”来自其投建营一体化建设的那丙田“咖光互补”项目。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开展系列实验,根据咖啡的生长习性合理确定光伏板间距,采用大间距、高支架、组件单排布置,并在当地首次大面积采用柔性支架,保障咖啡生长需要的光照和雨水。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4年12月26日02版)

  (责编:周 岩)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