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是当前我国为数不多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之一。在大食物观的指引下,花生产业如何保持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国际化视角、以前瞻性思维来思考。日前,国际花生产业与科技创新大会暨2023年国际花生年会在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举办。国内外专家、企业家、商会协会机构代表及各地相关部门负责人、种植大户齐聚一堂,深度探讨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共谋产业健康发展良策。
与会嘉宾参观花生企业展台
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我国是花生生产大国,花生总产量、加工总产值、进出口贸易总量和油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辽宁则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花生生产大省,种植面积大、深加工能力强。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会长王强指出,辽宁要重视花生产业的发展,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与保障措施,扩大品牌影响力;大力培育或引进花生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全国花生食品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全国优质食用花生与出口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等配套平台;搭建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支撑与服务能力;加强加工专用品种引进与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巩固辽宁花生产业优势。
“锦州花生种植面积约100万亩,年产量约30万吨,品质极佳,锦州黑山县、北镇市、义县是全国小粒花生的重要生产基地。”锦州市副市长蒋立新表示,义县花生凭借禀赋优势、品种优势、技术优势、合作优势,已经成为锦州特色农产品的一张金字招牌。义县要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新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努力在精深加工方面实现新突破,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叫响“好花生 在义县”,为辽宁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代表业内专家评议组发布了对义县花生的评议意见。专家组一致认为:义县是优质食用花生产区,义县花生具有适宜种、感官优、品质好、风险小、适合食用和出口的特点。
“此次大会的举办,不仅为义县学习、了解花生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趋势提供了重大机遇,更为义县放大花生资源优势、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必将为义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义县县委书记郭廓说。
明确花生产业定位
“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对保障粮食安全十分有益。”中国粮油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成志表示,近年来,我国花生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了产业链延伸、供应链优化、价值链升级,“小花生、强产业、大布局”的局面已经形成。
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中国粮油学会花生食品分会名誉会长王瑞元在会上发布的《花生产业发展报告》显示,随着我国花生领域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花生油的加工逐步由传统的压榨和浸出向精准适度加工和提升产品功能性方向发展;花生食品比例不断增加,开发更多花生食品成为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花生蛋白精深加工已成为产业高效转化、做大做强的特色创新之路。该报告提出,要将发展花生产业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已有产能,争取政策支持,加强花生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我国花生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巩固我国花生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略地位。
王强指出,我国花生产业优势明显,但在花生油提质增效、花生蛋白精深加工以及花生副产物梯次利用等领域仍存在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李培武表示,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要进一步提升花生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以花生提质固氮减损增产ARC耦合技术为例,该技术打破了豆科作物共生固氮理论的现有认知,符合新时代农业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的需求,开辟了粮油产业生态低碳、绿色高效发展的新途径。”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济作物技术处处长汤松提出,推动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一要稳定面积,优化布局,聚焦主产区、稳住优势区,协调榨油型、出口专用型花生优势区均衡发展;二要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提高单位面积产油量、高油酸等品质;三要精简种植,提高效益,提高花生播种、田管、机收水平,减少用工,提高产品质量;四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走出一条市场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其他作物做样板。
共享全球科技资源
“目前,美国生产的花生66%用于食品和种用,20%用于出口,14%用于榨油,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占花生总种植面积的27%,随着健康消费需求的增加,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将进一步增加。”美国国家花生委员会主席罗伯特·帕克表示,美国将努力发展花生油加工产业,以充分参与美国国内和全球市场,同时,将持续培育高油酸、高含油量花生新品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油酸花生油产品需求。
阿根廷花生商会执行董事爱德华多·弗拉坎扎尼介绍,2022—2023年度,阿根廷花生种植面积558万亩、产量94万吨、出口79万吨,阿根廷花生90%用于出口。“近年来,受真菌病毒感染影响,阿根廷花生产业发展受阻,因此,阿根廷加强了花生基因鉴定、抗病品种选育等科研工作。同时,还通过推动花生壳循环利用、无人灌溉等降低碳、水足迹,初步构建了农场可持续发展评估(SAI)平台。这些先进技术极大推进了阿根廷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自2020年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以来,我国与美国、阿根廷、塞内加尔等国共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14份,申报并立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搭建了中非和中亚国际合作平台2个,开展线上线下学术交流会议近10次,联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国际学术著作1部。”王强表示,未来,要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也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共建全球科学实验和协同创新平台,共享全球花生品质基础数据与科技资源,共推全球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食品报》(2023年10月26日01版)
(责编:顾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