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安全食品网> 访谈> 浏览文章
中国乳业:跨越“规模领先” 走向“价值引领” ——访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执行理事长刘美菊
来源:中国安全食品网 2025/10/13 13:56:55

本报记者  杨晓晶

  当前,我国乳业正站在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一方面,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连续10余年位居食品行业前列,国产奶粉市场占有率稳步回升至65%—70%,乳业实现了从“信任重建”到“品质引领”的跨越;另一方面,原料奶供应结构性过剩、消费市场需求疲软、生鲜乳价格持续下行等问题交织,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如何破解供需失衡困局?“十五五”期间乳业又将如何破局前行、实现高质量发展?记者日前对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执行理事长刘美菊进行了专访。

“十四五”期间,产业在四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谈及“十四五”期间中国乳业的发展成就,刘美菊表示,过去5年是产业“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竞争力”的关键阶段。围绕“奶业全面振兴”目标,产业在产能稳固、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结构优化四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铺平了道路。

  “如今,我国乳制品生产规模和消费市场已进入全球前列。”刘美菊介绍,2024年,全国奶类总产量虽受市场调整影响略有波动,但仍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较“十三五”末增长约8%;规模化养殖水平大幅提升,据有关机构监测,万头牧场数量突破180个,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8%,较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奶牛单产从2020年的8.3吨提升至2024年的9.9吨,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落后的传统养殖模式彻底改变。

  质量安全是乳业的生命线。刘美菊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构建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成为全球乳品质量安全标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100%,乳制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婴幼儿配方奶粉抽检合格率更是高达99.9%。“不仅合格率高,品质也在持续提升。”刘美菊举例说,我国生鲜乳乳蛋白含量平均达3.3%、乳脂肪含量达3.8%,均优于欧盟标准;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乳铁蛋白、α-乳白蛋白等活性成分含量较进口产品高15%—20%。

  品牌建设与结构优化同样成果显著。过去5年,产业加速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升级”转型,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跻身全球乳业前十,飞鹤、君乐宝等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国产奶粉在母婴店、商超等主流渠道的货架占比从“十三五”末的不足50%提升至如今的65%—70%。产品结构也更趋多元,低温奶、奶酪、功能性乳制品等品类增速年均超10%,打破了传统常温奶“一枝独秀”的格局,更好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乳业装备制造业在“十四五”期间也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包装装备领域,山东碧海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推出的“碧海瓶”创新包装,把传统砖包的顶部封合移到侧面,实现了“小包装大瓶盖”的技术突破。

行业处于调整期,结构性挑战与“卡脖子”难题仍然存在

  与成就相比,当前乳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显得更为深刻。数据显示,自2022年下半年起,我国乳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纾困”成为高频词。

  “现在牛奶都卖不过水。”刘美菊用一句通俗的比喻道出了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据了解,2024年,主产区生鲜乳均价降至每公斤3.11元,较2024年初下跌超13%,部分地区生鲜乳均价甚至跌破每公斤3元,而同期瓶装水均价约每公斤4元;今年上半年,全国712家规模以上乳企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2.1%,利润总额下降6.7%,亏损企业数量同比增加18.5%,不少中小牧场和乳企面临“卖奶难”“盈利难”的双重压力。

  在刘美菊看来,这种困境源于供需两端的结构性矛盾。从需求端看,消费市场疲软与替代竞争加剧成为主要问题。“新生代消费者的习惯正在发生变化,原来喝牛奶的可能因为追求‘新鲜感’转向奶茶、咖啡,以前不喝的仍未养成习惯,可喝可不喝的则因消费信心不足选择放弃。”刘美菊举例说,春节本是乳制品传统销售旺季,但多家乳企反映,今年春节档,礼品装牛奶销量同比下降20%以上,“过去春节前超市货架上的牛奶礼盒常常缺货,今年却出现大量库存,企业不得不通过促销手段清库存,部分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从供给端看,原料奶供应和产能的相对过剩已经成为产业面临的最为棘手的结构性难题之一。刘美菊坦言,2008年后,为重建消费者信任、提升牧场的规模化水平,我国掀起万头牧场建设热潮,但各企业按自身计划布局,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整体预判,导致供给增速远超需求增速。数据显示,2020—2024年,我国奶牛存栏量增长约15%,而乳制品消费量增速仅约8%。

  “各企业按自身计划建牧场,产量上来了,却赶上了消费量下降。”刘美菊表示,产能过剩的背后,是养殖规模化发展与市场需求的阶段性脱节。为消化过剩奶源,企业不得不将鲜奶喷制成大包粉储存。2024年,乳业大包粉库存达30多万吨,占用资金近百亿元,受保质期限制,国内生产成本每吨3万多元的大包粉出口价格仅1万多元,“亏本赚吆喝”成了乳企的无奈选择。

  更深层次的“卡脖子”问题存在于深加工领域。乳铁蛋白等关键原料曾一度被国外垄断,价格炒至每公斤3万元的“天价”。今年上半年,我国乳制品进口量进一步增长,其中,乳清粉、奶酪等深加工产品占比仍然较高。“产业安全不仅在于产品质量,更在于供应链自主可控。”刘美菊强调,“为了应对进口产品冲击,协会向有关部门提出关税调整建议,大部分被采纳,一定程度上为国内产业争取了发展空间,但长期来看,还是要靠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突破。”

  此外,产业链之间协同还存在不足,产业链上下游“一损俱损”,难以形成合力。

数字化转型加速,产业从“制造”向“智造”升级

  面对挑战,中国乳业正以数字化为引擎,驱动全产业链升级。这也成为“十四五”期间产业抵御风险的重要支撑。

  蒙牛宁夏工厂是这一领域的典型代表。作为全球乳业首座“灯塔工厂”,该工厂通过采用“智能决策+柔性自动化”技术,实现了从原奶接收、加工到灌装的全流程无人化操作。“每秒可完成12包纯牛奶的灌装,整条生产线仅需10名工作人员,而传统工厂需要200人;通过智慧能源系统,工厂整体能耗降低43%,每年减少碳排放超5万吨,还获得了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刘美菊介绍,类似的智能化工厂在我国已有很多——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日处理原奶能力达6500吨,相当于每天加工1.3亿盒纯牛奶;君乐宝乳业全产业链协同智能工厂入选2024年国家级卓越级智能工厂,产品不良率下降至0.0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智能化不仅提升了效率,更保障了产品质量稳定。“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的实验室每天可完成1000项检测,从蛋白质含量到微生物指标,最快15分钟出结果;蒙牛宁夏工厂的产品追溯系统能将追溯时间从传统的2小时缩短至2分钟,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原奶来源、加工时间、检测报告等全链条信息。”刘美菊提到,截至2024年底,我国乳业智能化生产线普及率已达80%,大型乳企全流程自动化率超95%。

  飞鹤则与华为云组建AI精准营养联盟,构建“毫秒级质量监控系统”,可实时追踪200多项质量指标。在飞鹤的智能工厂,低温萃取、膜分离等“鲜活科技”能最大限度保留牛奶中的活性营养成分。“过去我们要去欧洲学习加工技术,现在是欧洲企业来中国考察智能化设备,这种角色转变,是‘十四五’期间乳业最值得骄傲的成果之一。”刘美菊如是说。

  不过,刘美菊也指出,产业数字化仍面临数据孤岛、人才短缺等挑战。“根据施耐德电气的研究,我国企业在决策层与销售层的智能化衔接还有提升空间,未来要推动AI从单点应用向全链路渗透。”

推动原料深加工,破解“过剩”与“不足”并存困局

  面对挑战,“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乳业从“阵痛调整”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5年。刘美菊认为,未来5年,乳业应跳出“价格战”的低水平竞争,聚焦优化结构、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快数智化转型、构建消费生态等方面,培育新增长极,实现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引领”的跨越。

  优化产品结构,破解“过剩”与“不足”并存难题。“解决‘卖奶难’,核心是让过剩的奶源‘变废为宝’,而深加工是关键路径。”刘美菊强调,“十五五”期间,产业应加速从“液态奶为主”向“全产业链深加工”转型,推动原料奶“吃干榨净”。一方面,布局乳清蛋白、乳铁蛋白、酪蛋白磷酸肽等高端原料生产线,降低进口依赖度,“目前伊利、蒙牛已建成年产万吨级乳清蛋白工厂,甘肃传祁甘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新锐企业实现乳铁蛋白量产,未来5年力争高端原料自给率提升至80%以上。”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奶酪、黄油、稀奶油等乳制品,拓展烘焙、茶饮、餐饮等B端市场,“我国奶酪消费量年均增速超20%,但人均消费量仅约0.3公斤,远低于欧美国家,这是巨大的增量市场。”

  同时,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开发定制化产品。例如,为老年人研发“低糖、高钙、易吸收”的适老乳制品,添加膳食纤维、益生菌等成分,助力“健康老龄化”;为运动人群开发“高蛋白、低乳糖”的运动营养乳,满足即时补充能量的需求;为乳糖不耐受人群推广无乳糖牛奶、发酵乳等产品,扩大消费群体。

  刘美菊认为,“十五五”期间,应从三方面推动原料深加工。一是完善标准体系,“目前深加工产品如乳铁蛋白、乳清粉的国家标准仍不完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已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梳理出20余项缺失标准,计划在‘十五五’前3年完成制定,让企业有规可依。”二是加大技术攻关,支持企业与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合作,突破提取率低、纯度不足等技术瓶颈。据了解,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3部门开展了脱盐乳清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任务揭榜工作,已确定10家入围单位,其中,伊利联合内蒙古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等机构,聚焦生鲜牛乳生产干酪及脱盐乳清产品攻关;蒙牛携手北京工商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主攻生鲜牛乳分离酪蛋白后的脱盐乳清生产技术;飞鹤则以自有技术路线入围,其揭榜成果已落地内蒙古智能化生态产业园,将建成年产能9000吨的脱盐乳清生产线。未来应继续推广这种模式,支持更多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揭榜,聚焦提取率低、纯度不足等核心瓶颈集中攻关。三是培育市场需求,通过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了解深加工产品的营养价值,如乳铁蛋白的免疫功能、玉米黄质的护眼作用,扩大消费群体。“山东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践印证了深加工的潜力。这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发酵技术,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氨糖,彻底摆脱对虾蟹壳的依赖,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0%,过去氨糖生产依赖进口虾蟹壳,成本高且污染严重,现在用玉米原料,成本降低35%,还实现零排放,这种技术创新,正是深加工的方向。”

  “乳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消费市场的支撑。” 刘美菊表示,“十五五”期间,产业应从场景创新、渠道拓展、认知普及三方面入手,推动乳制品消费“扩容提质”。在场景创新上,联合餐饮企业开发“牛奶+早餐”“奶酪+烘焙”“酸奶+下午茶”等组合产品,将乳制品融入日常饮食;在渠道拓展上,融合社区团购、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渠道,建设乳品体验店,让消费者看得见、尝得到、买得方便;在认知普及上,持续开展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力争覆盖80%以上中小学,同时通过科普宣传、公益活动,向老年人、农村居民等群体传递“每天一杯奶,健康中国人”的理念,提升人均乳制品消费量。

  “‘十五五’期间,中国乳业只要坚守质量、拥抱创新、紧跟消费趋势,就一定能破解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刘美菊说。

 

《中国食品报》(2025年10月13日01版)

  ( 责编:孙 茜


文章点评
关注我们